2018-03-28
2018年3月28日,中國銀行發布2017年四季度跨境人民幣指數(CRI)。結果顯示,2017年四季度中國銀行CRI指數為257點,較2016年末上升28點,與上期預測值一致。
2017年四季度人民幣跨境使用活躍度持穩于全年高位。貨物貿易項下跨境人民幣結算量的持續增加,境外參與境內資本及債券市場的熱情升溫,人民幣在境外的流轉使用水平回升,主要離岸人民幣市場人民幣存款余額上升,人民幣跨境使用的多個維度保持向好態勢。縱觀全年,跨境人民幣指數穩步上行得益于多方面的積極因素:
一是基本面趨穩向好,為人民幣跨境使用規模企穩回升提供了重要基礎。2017年全年GDP增長6.9%,對外貿易增長14.2%,截至2017年12月末,外匯儲備總量實現11個月連升。
二是市場機制更加成熟完善。收盤匯率加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加逆周期因子的中間價形成機制運行更加成熟,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彈性增加,人民幣匯率指數保持總體穩定。
三是服務實需拉動人民幣跨境使用規模擴大。2017年前三季度,人民幣在經常和直投項下的跨境使用規模分別為1.24萬億、1.49萬億和1.48萬億元,第四季度達到1.79萬億的單季最高水平,為人民幣跨境使用趨向活躍奠定了穩固的基礎。
四是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跨境人民幣證券投資逐步升溫。2017年下半年,跨境人民幣證券投資結算規模較上半年增長265%,成為跨境人民幣使用規模繼續擴大的新增長點。
五是對人民幣國際地位預期保持樂觀,人民幣國際貨幣職能進一步增強。據中行年初發布的2017年度《人民幣國際化白皮書》,76%的受訪境內外市場主體預計人民幣國際地位將接近美元、歐元、英鎊、日元,比例創下自調查以來的新高。人民幣重回全球第五大支付貨幣;2017年末熊貓債余額1996億元,較2016年末增長逾四成;不少歐洲國家央行,如德國央行、法國央行、比利時央行、捷克央行先后宣布將人民幣納入官方儲備,人民幣的國際貨幣職能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