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0
案例簡介
何某(10歲)迷上了手機游戲,因為“未成年防沉迷系統”的設置,只能周五至周日每天玩一小時游戲,超過時間就會被強制退出。小何為了延長游戲時間,在網上搜尋解除方法,后通過某APP找到了一名自稱可以解除防沉迷系統的人。添加為好友后,對方稱只需22元就可解除防沉迷模式,小何立即支付。騙子又提出需要用家長手機認證激活,以此誘導小何登陸父母微信賬號。小何急于解除防沉迷模式,完全按照對方指令進行操作,先后多次使用父母微信掃描騙子提供的二維碼,通過微信支付等方式轉賬4萬余元。在多次轉賬后,對方又以“未充值成功需要重新認證”、“賬號特殊”等理由要求其繼續轉賬。小何意識到被騙,立即告訴了父母。
案例分析
為了增加玩游戲的時間,小何踏進了騙子的圈套,那騙子是怎樣選中小何的呢?
第一步:廣泛撒網,愿者上鉤
騙子在社交平臺廣泛發布虛假廣告,謊稱可以破除防沉迷系統限制。當未成年人玩游戲超過一小時被強制下線后,便開始在網絡上搜尋各種破解方法,最終通過虛假廣告上的聯系方式添加騙子的微信或QQ。
第二步:誘騙消費,花式轉賬
當未成年人聯系騙子后,騙子首先告知其只需轉賬少量金額就能解開防沉迷限制。未成年人心動并付費后,騙子又以“需要激活”“賬號特殊”等理由要求其繼續轉賬。
第三步:多次轉賬,騙子消失
待未成年人多次轉賬后,“未成年防沉迷系統”還是未解開,未成年人有所警覺或騙子認為沒有再繼續下去的必要時,便消失不見。
風險提示
面對不容樂觀的電信網絡詐騙形勢,以及未成年人普遍接觸網絡較早較頻繁的情況,未成年人及其監護人也應當提高對防詐反詐的認識,從而保障個人財產安全,避免給家庭帶來不必要的損失。
(一)廣大未成年人
1.應該正確對待網絡游戲,在學習之余,多進行有益身心健康發展的休閑活動。
2.所有聲稱可以解除防沉迷系統的都是詐騙,不要相信。
3.不隨意添加陌生人的微信、QQ,不隨意點擊不明鏈接,不隨意掃描來源不明的二維碼,不要向陌生人透露個人信息,以免給騙子可乘之機。
4.不要輕易相信網絡游戲中的中獎信息或道具免費贈送,謹記天上不會掉餡餅。
(二)廣大家長
1.應加強對孩子的網絡安全及金錢意識教育,讓孩子明白不要輕易與陌生人進行錢款交易,避免孩子落入騙子圈套。
2.不要隨意將手機拿給孩子玩耍,不要將支付密碼告知孩子,更不要隨意開通網絡免密支付快捷方式。
3.若孩子切實有賬戶充值、裝備購買等需求,在家人同意并認為合理的情況下,通過正規渠道由家人代為操作,切勿讓孩子自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