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95566信用卡熱線:40066 95566

當前位置:首頁 > 關于中行 > 媒體看中行
網銀登錄

“打包”4家海外分行 中行發行32億美元“一帶一路”主題債券【21世紀經濟報道】

2018-04-16

中國央行行長易綱在博鰲論壇上闡述中國金融市場開放之際,中國銀行完成了今年最重要的一筆海外債券融資。

4月11日,中行發布的消息稱,該行已在境外完成32億美元等值“一帶一路”主體債券的定價發行,募集資金將主要用于“一帶一路”相關信貸項目。此次發行包括美元、歐元、澳元和新西蘭元4個幣種,共計6個債券品種,發行主體包括新加坡、盧森堡、悉尼分行和新西蘭子行。債券將主要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掛牌上市。

中行司庫總經理劉信群表示,本次發行是中行2017年年報披露之后的第一次大規模發行,也是年度內最為重要的一次境外發行。

實際上,這種將多家海外分行“打包”在一起,發行以多個幣種計價債券的發債模式,與單個主體發債相比,復雜度幾何級數上升。

但據劉信群表示,在國際市場上,如此操作,投資者才會“認為你是成熟的發債主體。”

為何選擇“困難模式”?

Dealogic數據顯示,2017年,中資金融機構境外發行債券總規模為1031億美元,較2016年大幅增長78%。越來越多的中資金融機構走向海外發債融資,而中行的做法,或可作為“走出去”之路上的參考。

“多機構、多幣種同時發行,難度是很大的,每次都會覺得困難重重。”劉信群感慨稱,首先是時差帶來的體力挑戰,以本期債券為例,澳元債券的定價時間“比我們提前了4個小時,那我們需要6點鐘去跟他們開電話會議”;而歐元債券的發行則需要配合歐元區投資者,“可能需要到很晚才能結束最后一單”。

而更具技術挑戰性的是,發行人(中行)還需要在顧及不同投資者幣種偏好的同時,盯緊國際投資者利用幣種之間套利空間的行為,并及時協調承銷商做好定價引導工作。

而選擇這個“困難模式”,主要是為了充分尊重國際市場,并管理好國際投資者的預期。

劉信群表示,中行目前沒有選擇以某1-2個主要分行作為融資平臺發債融資,主要是考慮到當地監管或其他方面原因,需要以當地分行為主體發債,但如果“每家分行時不時出來發一下”,給國際投資者造成中行“資金是不是有困難”的錯覺,而且會“覺得你不是一個成熟的發債主體”。

相反,這種“打包”發債的方式,則可以讓國際投資者留下“你是在有計劃地發行”的印象,進而降低發債成本。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實際上中行2015年6月首次嘗試這一發債方式時,交易更為復雜:5家海外分行、4個幣種、分別在5個交易所掛牌上市,共涉及10個債券品種。

公開數據顯示,加上當日發行完畢的債券,中行已累計發行了四期“一帶一路”主題債券,總規模等值108億美元。

降低期限錯配風險

2015年,中行提出“一帶一路”金融大動脈戰略,并在此后數年內持續在沿線國家加大投入。

中行董事長陳四清在近期的2017年業績發布會上表示,中行的海外機構覆蓋范圍已擴大到54個國家和地區,在23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設有機構,在中資銀行中布局最廣;同時,2017年,中行在“一帶一路”沿線機構共辦理人民幣清算量近5萬億元,并辦理中國與沿線國家之間的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金額近1900億元。

而中行數次發債融資,則主要為了跟進當地的重大項目。

中行年報顯示,截至2017年末,中行在“一帶一路”沿線跟進重大項目逾500個,提供授信支持約1000億美元。

劉信群稱,由于在沿線國家擁有分支機構,因此盡管發債只是中行當地分行資金來源的一部分,但卻非常重要。

劉信群續稱,目前國開行、工行及中行是國際市場發債規模較大的銀行,這“得益于我們這幾家在境外的機構增設得越來越多,以及人民幣國際化、中國企業走出去等”。

據其觀察,中資銀行目前依舊服務“走出去”的中資企業為主,但也在通過銀團貸款等方式,積極參與服務所在國的本土企業。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2018-04-13

相關信息